第二天
掌握你能掌控的……其他的都放下吧
珍妮剛滿四十五歲,她是一位活動策劃師,但因為憂鬱症的關係,工作上一直不是很順利。珍妮從青少年起就和憂鬱症展開對抗,所以大致上來說她還算知道如何透過諮商和藥物來控制病情。但是這一次珍妮反應的速度不夠快,在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早已陷入了困境。珍妮失去了在高級餐廳任職的工作,也連帶失去穩定的收入,她居住的城市生活費很高,之前幾乎是月光族,當然也就沒有積蓄。
珍妮的母親住在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地方,家裡還有一個空房間,所以珍妮決定在生活回到正軌之前,暫時和母親同住。她找到一個兼職的活動規劃工作,但是只負責餐飲部分,感覺像低就了。在帳單不斷累積之下,珍妮對沒辦法存錢這件事感到壓力重重,再這樣下去根本無法搬出去自己住。
就在這時,措手不及的意外發生了,珍妮的母親突然中風。
醫院的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並不樂觀,醫生說雖然透過物理治療能夠恢復一小部分,但是很多地方已經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原本能幹、年紀也不算大的母親,轉眼間變得無法正常生活。
珍妮的母親恢復得很快,甚至比醫生預期得還要好,幾個月之後在助行器的幫助下,已經可以四處走動,說話變得流暢,俏皮的幽默感也回來了。除了右側的腿和手比較沒力氣之外,中風前喜歡做的事現在大部分都沒問題。不過珍妮的母親無法自己張羅吃的,珍妮也很擔心母親在她離家工作時跌倒,但是珍妮的母親不想讓外人來家裡幫忙,所以珍妮覺得自己應該搬不出這個家了——除非母親能恢復得更好,然而醫生在這部分完全沒有明確的答案。珍妮在這段期間發生了一些事,過去她在工作中從來不會出這種錯,像是宴會前才發現餐具不見了,或是算錯帳單費用。珍妮有時候覺得自己一整天都提心吊膽,彷彿所有的事情就要完全失控。
掌控感是主導壓力指標的關鍵因素。正如我在前一章所提到,人類的大腦偏好預測,我們想要知曉自己的未來,而且不只是知道就好,還想要有能力做最大程度的發展。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感覺能降低壓力,特別是有害的慢性壓力。你當然還是會遇上壓力事件,但是當你擁有掌控感時,就更能準備好經歷一天中高高低低的壓力與反應,更能迅速地將自己恢復到正常狀態,這對你的身心都有益處。倘若一個人覺得無法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工作或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也可能對相同的壓力源(像是從未獲得解決的威脅,或是由於不確定感和無力感所產生的持續慢性壓力狀態),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
在生活上擁有高度的掌控感,和快樂、健康與富足有很大的關係。對自己的生活握有主控權的感覺,有助於情緒的調節,也讓我們更有抗壓性。舉例來說,當我們更有掌控感時,在面對工作、生活或社交關係上的壓力事件時,情緒反應也會相對降低。擁有高度掌控感的人在經歷壓力事件後,不僅比較不焦慮,也比較少發生頭痛、胃痛或身體疼痛的症狀。人們對生活的掌控感越強,感受到正面情緒的強度和頻率就越高,相對地對負面情緒的感受強度也就越低。因此,掌控感能提升情緒的穩定度。對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Association of American Retired Persons)來說,還有另一個好消息:擁有掌控感的老年人特別能免於受到高壓的負面影響——甚至在新冠疫情期間也是如此。
然而,掌控感其實有點複雜。擁有掌控感確實能讓我們覺得自己有能力,不至於感到無能為力,能夠降低恐懼、焦慮和壓力。但是當我們試圖掌控無法控制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反效果。
掌控感就像一把雙面刃
進行壓力管理時,我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掌控力,但也必須清楚哪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當生活出現了不確定,我們的自然反應是想要加以控制,讓一切更如自己所料,進而感到「更安全」。就像覺得東西就快要從指間滑落時,我們會本能地抓得更緊。只是如果緊抓著超過自己能力所及的事物不放,反而會讓壓力持續不斷,成為毒害。
一項以狒狒為主角的有趣研究完美地說明了這一點,也為人類提供省思,因為我們很像穿了衣服的狒狒。人類和狒狒都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而社會階級會對健康產生影響。狒狒是社會階級極為嚴密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中由主導的雄性狒狒控制一切,舉凡不同階級之間的互動到分配食物等等。研究顯示,由於階級制度較高的雄狒狒和雌狒狒居於生存優勢,牠們的整體健康狀況較好,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比較低。
而當雄性狒狒的階級制度變得不穩定時,情況也出現了變化。造成狒狒社會階級異動的因素包括死亡、極端氣候、環境改變、以及與其他群體或是群體內部的衝突。當原本穩定的生活和環境改變時,例如:將團體中的雄性狒狒領袖移居到新柵欄中,牠們發現自己身處於新的群體,並需要維護自己的地位,這時候這些雄性狒狒的生理優勢也隨著牠們的權力地位一併消失,而且比其他雄性狒狒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失去了掌控權,而是牠們試著想要繼續掌控。這是雄性狒狒的本能,但這就像把自己推進了死胡同,也付出了代價——更高的壓力賀爾蒙和罹患更多的疾病。
當你擁有掌控權時,能夠掌控是一件好事。但若是你用盡心思想要擁有卻得不到,就會飽受其害。因此,掌控感就像一把雙面刃,當你擁有一個穩定、可預測的環境時,掌控感能助你一臂之力;但若失去了穩定和可預期的環境,渴望掌控反而成了造成傷害的阻力。如同前一章所討論的,「可預測」的因子隨時都可能消失,一向可預測的環境轉瞬間就可能因許多原因而一夕崩塌。
現代生活中最無法預期的衝擊就是疾病。如果你曾照顧過罹患嚴重疾病的親人,應該會對他們的狀況感到無助。我曾經對照護人員進行深入研究,尤其對他們面對壓力的經驗特別感興趣,因為照護人員需要承受很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在我們的壓力健康研究中,招募了家庭照顧者(而非以此為職業的照護人員),因為經年累月承受無法掌控和持續的壓力累積,可能會開始影響到這些人的健康。我的同儕珍妮絲.基科爾特.格雷澤(Janice Kiecolt-Glaser)與她已故的先生朗.格雷澤(Ron Glaser)在這方面進行的經典研究顯示,照護人員的傷口修復和癒合期,要比一般人多九天的時間才能完全復原。
以多年來研究照護者及我自己後來也成為家庭照護者的經驗,我深深理解掌控感在這當中的重要關鍵。照顧家庭中精神疾病患者的照護者更是經歷了一條特別艱辛的歷程,那些無所適從、沉重負擔以及求助無門的景況,讓杏仁核(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部分)發出危險訊號。由於財務狀況受到醫療費用和失去收入的影響,他們的憂鬱、焦慮和健保的使用率也較高。所以為了生存,家庭照護者必須緊緊抓住那些所剩不多但還可以控制的事,並盡可能提升自己的抗壓性。
對家庭照護者來說,「我可以掌控哪些事?」的問題就變得非常迫切。你想要為所愛的人爭取權益,讓他們獲得繼續生存所需要的支持和援助,同時卻又無法改變醫療進展或控制遺傳疾病,更無法預測病情會如何發展,而未來的任何診斷都可能讓未來(他們和你的)蒙上一層陰影。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照護者所面臨的挑戰是學會在不試圖掌控下提供照護與支持——清楚知道該將他們的愛與精力投注在有幫助的研究或行動上,而不是把自己搞得團團轉或花力氣去做永遠不可能實現的事。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心理調適的過程,也並非為人父母者或家庭照護者的專屬問題。照顧藥物或酒精成癮的家人(同樣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或全心投入服務想做出改變(像是身為激進主義者或是以醫學和社會服務爲職的人),也同樣需要隨時進行心理上的調適。在任何非常在意結果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就讓自己陷入長期的內心交戰,可惜的是,我們在這場戰爭裡通常贏不了,最後不但得不到掌控權,又賠上了自己的健康。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必須學會將生活分成兩種類型——可以控制的部分和無法控制的部分。我一直以來都把達賴喇嘛的一段話貼在冰箱上:
如果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如果情況是你可以改善的,那就不需要擔心。
如果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那擔心也沒有用。
現在我們就來做這件事:掌控可以控制的,其他的就放下。
更加覺察自己精神能量的走向,是一個能立刻有所幫助的做法。一個人的「頻寬」有限,因此注意力是一項寶貴的資源。當你花費大量時間關注尚未發生的事情,或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懊惱不已、反覆糾結,或者某件事情一直占據著你的腦海,遲遲無法退散,請問問自己:「這件事是我可以控制的嗎?」
還記得我之前提到的朋友布萊恩嗎?引發他頓悟的關鍵一刻,就是意識到自己其實正在與無法控制的事情相抗衡。在那之後,他接受了自己無法控制的現實,轉而專注在自己能掌控的事物上,也因此感受到無比的自由自在。這個頓悟的轉變也成為一種韌性,提升了他的幸福感與享受愉悅的能力。當布萊恩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一些生活小事後,他感覺到自己的五感似乎就此開敞,他可以用一種嶄新的方式體驗生活的豐富性,不但覺得活力充沛,也對生活充滿了感恩。布萊恩的人際關係有了更緊密的連結,也發現自己更能夠正確地解讀他人的情緒。這種幸福感持續了好幾個月,布萊恩永遠不會忘記那種感覺。聽起來可能很矛盾,但即使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布萊恩卻認為這是他人生中最沒有壓力的時期。這其中值得我們省思的是:倘若能夠專注於自己能夠掌控的事物,並接受其他的一切,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
盤點你的生活
通常激怒我們或讓我們感到不耐煩的(如果有的話),都是那些我們幾乎控制不了的事,像是:孩子的行為或成績、另一個人的看法或對待你的方式、我們所愛的人面臨的問題、選舉的結果,甚至是大自然帶來的火災、洪水、極端氣候和傳染疾病。我們在控制不了也改變不了的情況上花費了大量心力。在試圖掌控無法控制的狀況下,身體會啟動「採取行動」的壓力反應,這種壓力反應對我們沒有任何幫助,卻會提高壓力忍受度的基準線。
因此,讓我們現在一起將你的主要壓力源分成兩類:
1. 有能力改變的。
2. 沒辦法改變的。
我們在前一個章節討論到不確定感壓力的普遍性和滲透力,以及我們甚至渾然不覺這股壓力正在消耗身體和大腦的資源。我們進行了「收和放」的練習,覺察自己感受到壓力的時刻並釋放出來。現在我們將再更進一步,仔細檢視生活中的壓力來源。
每個人的壓力源都不一樣,因為我們都以自己獨特的角度來感受這個世界,這個角度則受到過往經驗、遺傳基因以及其他因素所影響。有人可能覺得需要上下班往返通勤的壓力很大,另一個人則可能喜歡獨處。請根據以下說明進行你的壓力盤點:
壓力盤點
請準備筆和紙(用筆電更好,可以持續記錄),列出目前能想到任何讓你感到壓力、憤怒或不確定的事情。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和工作方面開始思考,盡可能寫得完整、詳細一點。先不要考慮到該怎麼解決,只要先把所有的壓力源寫在紙上。
現在,請看看你列下來的壓力源。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查看是否有你想要刪除的項目,類似修剪的概念。不定期檢視壓力盤點是所有人都需要進行的工作,問問自己:「我需要保留這一項嗎?」使用掌控權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決定捨棄某些東西,對它說「不」!
消除你的壓力
同時有太多事情需要兼顧會讓我們覺得失控,有時候正確的做法是捨棄其中的某些事。
一般人對於上述的建議,最常給的回應都是「沒辦法」,因為每一件事情都需要進行,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每一件事都不能不管。但是,我們必須對這些想法提出質疑。
我每年都會為大眾提供幾次的正念研習,這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將身心科學轉化成一般人可以運用的資源,並在研習中帶大家做練習。在聆聽大家對於蠟燭多頭燒的可預期理由後,我會要求他們深入質疑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實際上,你根本無法面面俱到地做每一件事,你需要找出一些可以放棄的事。盤點一下你列出的事項,有什麼事情是可以暫時置之不理的?或是哪些事可以完全拋開?
想要找出哪些是可以擺脫或暫時擱置,不一定那麼容易,畢竟你會把它列出來一定有原因,可能是和工作或家人有關,這兩個方面好像都更動不得。但有時候我們只需要放大視野,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自問以下的難題:
我能按下刪除鍵嗎?
以長期來看,這件事情有多重要?
誰說這件事必須做?真的是這樣嗎?我的腦海中浮現了誰的聲音?
倘若我不去做這件事,或是我擺脫這個責任,會發生什麼事?可以交給其他人做嗎?
有辦法慢慢減少嗎?
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我能接受這個結果嗎?
會有什麼好處呢?
對很多人而言,工作上的全力以赴是最困難的部分。由於渴望得到認可或職位升遷、出於壓力、想要成為團隊中的一員或是害怕失去工作,人們覺得自己有義務接受工作上的任何請託或責任承擔。然而如果你已經心力交瘁,那麼想想該如何有禮貌地拒絕請託並設立嚴格的界線,就變得格外重要。有時候在工作上設定界線是一種能力的彰顯--你的同事或許會開始尊重你的時間,並減少推工作給你。學習在職場上說「不」是一項極有價值的技巧。每個職場環境都不一樣,遺憾的是在有些工作職場上說「不」(無論多麼客氣)根本不被重視或允許。因此,如果你所處的工作環境不容許員工說「不」,或許你該尋找其他職場環境更健康的公司或企業。
理想的工作環境能增進我們的身心健康。在許多工作文化中,過度疲累的狀況屢見不鮮,也損害了我們的健康。這樣的狀況和個人的工作能力無關,而是和工作上的人力不足和資源匱乏有關。倦怠是慢性壓力的一種有害狀態,尤其在持續多年孜孜矻矻又無法讓身心充分恢復的狀態下,就會導致有害的循環--情緒耗竭、憤世嫉俗、覺得自己效率低且表現不佳。你幾乎無法撐過每一天,你的內在睡眠生理時鐘紊亂,賀爾蒙可能失調(皮質醇變得過高或過低)。唯一的解方,就是改變你的應對方式和職場狀態,如果職場狀態不可能改善,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女性在職場上通常會承接更多容易被忽視的隱藏事務(包括服務性質的工作),也因此疲累感更高。倦怠研究的先驅克莉絲汀娜.馬斯拉哈博士(Christina Maslach)指出防止工作倦怠的關鍵因素:同事的支持、對決策和工作量有一定的自主控制權、感覺受到賞識和認可、覺得公允和公正、在工作中找到意義。我發現減少日常的時間壓力和簡單地放慢速度,是想要過美好生活的核心要素。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有更多時間感受當下、感恩、恢復,並與他人深入交流,而非只有工作上的事務往來。長期的時間壓迫感是降低生活品質的禍首,不過只要在事務之間抽出幾分鐘,專注地呼吸幾次,做好迎接下一個會議的準備,並且調整成積極正面的心態,就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