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搜尋
  • 收藏
  • 0 購物

SHARE:

  • 會員限定

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NT$316

NT$400

  • 作者
    王嘉悅
  • ISBN
    9789865066871
  • 上市時間
    2023-04-12
  • 內容介紹
  • 線上試讀
  • 商品規格
  • 書籍目錄
內容介紹 ·Introduction·
創傷,可以透過自己的探索被重新審視。
而看見,就是療癒的開始。

 

為什麼無法離開不健康的關係?為什麼總愛上不對的人?
為什麼無法相信別人?為什麼總對類似的事感到不舒服?

 

我們以為,小時候受的傷長大就會好,然而有些傷不會消失,還會在碰到相似經驗時不斷復發,帶來更深遠的傷害。只有看見與理解長期被忽略的傷口,才能走出重複上演的情節,展開全新的人生。

 

因為嚴父的管教,無法建立良好關係的曉佳;渴望關注與愛,不停進入有毒關係的吉娜;總是積極生活,卻突然產生恐慌的菲利浦;善於偽裝情緒,越來越不了解自己的阿森;從小到大什麼都不缺,卻陷入空虛的祺宇;熱愛藝術卻順著父母期待選擇金融業的雨菲;經歷網路霸凌,恐懼、焦慮又孤立的南希。

 

逃避關係、對愛渴望、莫名恐慌、自我否定、沒安全感、空虛無力、身體不適…各種突如其來的情緒與身體反應,都來自未被處理的創傷體驗。

 

擁有中西方近十年專業臨床經驗的心理諮商師王嘉悅,透過豐富的案例與嚴謹的分析,介紹七種典型的人際創傷:家庭暴力、養育缺陷、喪失與死亡、疾病、情感匱乏、分化受阻、集體與權威適應障礙,並對如何修復和療癒這些創傷提供了獨到的見解。

 

長大成人的我們,雖然無法回到過去阻止創傷事件發生,卻完全有能力透過覺察、理解、接納與創傷和解,改變限制性信念,走出有毒關係,跨越困住自己的心牆,活出更勇敢、更真實、更飽滿的人生。

 

人生不是排練好的劇本,而是一個不停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只要不斷做出新的選擇,就能走出以自我創傷體驗為中心的劇情,活出自由而強大的自己。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Podcaster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線上試讀 ·Trial reading·

前言

自愛與自省是打開人生新局面的雙翼

 

你是否有過以下經歷?

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生氣或傷心;事後你可能也沒有想通自己當時為什麼會那麼難過,但就是有種「被擊中的感覺」,甚至直接崩潰。

有時,你只是想對別人提出善意的批評或開個玩笑,但對方突然大發脾氣,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對方的情緒會這麼激動,但你們的關係就是疏遠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

有時,你在和父母親人、伴侶愛人、朋友、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有一種莫名的無力感,甚至是身體的不適感,覺得自己無法改變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覺得自己失去了對周圍一切的控制。你甚至感到自己的人際關係、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都開始因此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和障礙。

實際上,這些情況非常普遍,甚至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而不加注意。這也是本書叫「隱形創傷」的原因所在。

而我寫作本書的核心目的,是想告訴大家,當你已經成為一個「大人」,你完全有能力透過自省,明白自己過去人生中發生的那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的本質,以及如何理解它們才能幫助自己擁有更積極的生活和人際感受。

自愛是自省的基礎。

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人非常擅長批判甚至苛責自己。自己是不是工作沒有做好? 那句話是不是說得不太得體? 自己是不是就是很失敗、不如別人? 自己是不是社交無能? 實際上,這樣的自我批判不是自省,而是一種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真正的自省,是在確定「我很好,我值得被尊重和愛」的前提下,理解自己在一些關係和事件中為何有那樣的感受、為何做出那樣的選擇,而這些感受和選擇是否還有更好的可能性。比如:自己之所以會因一句本來沒有惡意的話而感到非常難過,或者被某些話語勾起強烈的情緒感受,並不是因為自己天生就敏感且不擅長人際交往,而是因為在重要關係中經歷過創傷。自己需要的不是被批判或責怪,而是被理解和照顧,當創傷得到療癒,在關係裡的感受和選擇自然也會變化。

那些「被擊中的感覺」、「莫名的無力感」,實際上都是創傷經歷引起的不成熟的應對機制在衝突和壓力下的表現。擁有成熟的應對機制的人讓人願意接近並與其合作,而擁有不成熟的應對機制的人往往會因為擔心害怕而選擇遠離他人。創傷經歷可能阻礙了一個人的應對機制趨於成熟,從而導致其人際關係體驗受損。

所以,探索和療癒自己的創傷經歷很有必要,因為這會幫助你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工作能力,釋放被壓抑的潛能,並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本書呈現並分析了一些在社會關係中常見的典型關係創傷,希望可以幫助讀者釐清一些理解自己的成長關係創傷的思路。但這並不是說所有人都可以在本書的案例中找到關於自己的問題的現成答案。本書旨在幫助大家開始理解如何使用認知體系思考自己的創傷議題與關係模式,從而靈活地解構創傷體驗,掙脫有害關係模式的桎梏。

縱觀心理學發展的歷史,即使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也無法承諾自己的治療思路永遠正確、有效、不過時。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和維多利亞時期,所以他的理論充滿了機械動力的模型,升華、壓抑、驅力等概念不僅是他的思想作品,也是那個時代的訊息輸入。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人的心理結構彷彿一台複雜、精密的蒸汽機,人只有尋求內在動力的順暢一致才能好好去愛、去工作。到了如今的資訊時代,絕大多數心理流派都更加強調人與世界、人與他人的連結,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出現了問題,一定是他與家庭、社會的互動不夠順暢。所有這些理論都是重要的、不分對錯的,只是時代環境會變化,所處其中的人心也會變化。每個人都需要在其中找到真正和自己相符的方向。本書也盡量選取了一些人們在城市化家庭人際結構中常常遇到的議題和矛盾進行討論和分析,以符合當下的情景。

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需要的不是確定的答案,而是自愛和自省的能力。這種核心力量無法脫胎於他人,只有在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接納了未知與無常之後才能獲得。

本書中有較多的內容側重於分析探索一個人的認知信念、情緒模式、人格狀態與早年重要經歷的連結。努力去理解「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有這樣的感受、做這樣的選擇」的過程很重要,因為這個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可以帶來改變自己的動力。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並加強的。

創傷,是可以在自己的努力探索之下被重新審視的。世界很複雜,你也很複雜,不要停止思考,人生不是排練好的劇本,而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人的自我認知可以永遠深入下去,內在心理世界的複雜幽深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重很美的境界,就像雲霧後的重巒疊嶂格外引人入勝。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成長環境令他十分痛苦:由於自己不是繼父的親生兒子,長相差異較大、習慣不同,他常常感到周圍的人對他的批判和排斥。當他發現這一切並不是他的問題時,他選擇了離開限制和批判他的環境,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投身心理學研究,並賦予自己新的姓氏: Erikson。他在童年時常常幻想長大後能夠成為「更好的父母」,最終他成功了,他成為自己的內在小孩最好的父母。

艾瑞克森所堅持的,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並持續探索自我。在這種面對和探索的過程中,時間會給你最寶貴的財富:自省和自愛。在你走到那一步之前,你可能也會像艾瑞克森一樣感到困惑、迷茫、痛苦,但沒關係,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請記得,不要放棄探索和接納自己內心的童年自我。當你完成了重新認識自我和保持自愛的人生課題,其他你需要的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向你靠近。

商品規格 ·Specification·

14.8 x 21

25 開

書籍目錄 ·Book Catalogue·
推薦序一 告別「隱形創傷」,點亮覺察之光
推薦序二 為什麼人會有突然崩潰的時刻
前言 自愛與自省是打開人生新局面的雙翼

第一章 療癒創傷,走出劇情
創傷的個體獨特性:我應該為此感到痛苦嗎
創傷的特點:重複、困惑與停滯
禁錮或金繕:你可以帶給心理創傷的兩個結局
回顧創傷:探索過去,理解現在

第二章 理解原生家庭創傷
爬蟲腦:生存的創傷
哺乳動物腦:情感依戀的創傷
認知腦:自尊的創傷與認知矯正
創傷的類型

第三章 來自家庭內部的危險
強迫性重複:傷我最深的人,為何我卻難以離開
家庭暴力:為何人際交往中很難控制憤怒情緒

第四章 早期養育缺陷與親密關係
在愛情中「被騙」:早期養育創傷對人的影響
忽遠忽近的親密關係:兩種對於原始恐慌的防禦反應
愛的藝術:去識別自己在關係中所恐懼或迴避的

第五章 死亡與喪失帶來的創傷
哀悼原來如此漫長:與他人之間的玻璃罩子漸漸消失
哀傷陷阱:失去重要他人,如何走出痛苦
死亡焦慮:註定面對的恐懼

第六章 疾病帶來的創傷體驗
生理疾病:傳染疾病會讓我無法生存和工作嗎
慮病與恐懼:我應該用多大力氣來擔心疾病
疾病的表象:我們真的需要完美的健康與外表嗎

第七章 空虛與孤獨

缺乏鏡映的成長體驗:你能看到我嗎
情緒顆粒度:深入理解自己的情緒

第八章 分化受阻的創傷

安全了,才能獨立:你有自己的心理安全基地嗎
敢獨立:獨立的心態分為「自給」和「自足」兩個部分
從內攝到內化:面對外界的期待,如何堅持做自己
「假性分化」:能反抗,就是獨立嗎
婆媳關係:與原生家庭分化不足導致的婚戀問題

第九章 來自學校的創傷體驗
權威的力量:我的生存由權威掌控嗎
與同輩相處的創傷之一:過度競爭的傷疤
與同輩相處的創傷之二:霸凌

第十章 情緒負性能力

親密關係:如果註定和「錯的人」在一起,怎麼辦
接受痛苦:忍受痛苦才能擁有創造力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