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本質思考:看透本質,自然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教父》中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為什麼有人能在半秒鐘內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有人一輩子也看不清事物的本質?這背後隱藏著的,正是本質思考的能力。
那麼,到底什麼是本質?我們究竟要透過現象看到什麼?似乎還從未有人將它剝繭抽絲地說明白過。其實,這是本質思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章 直擊本質
看透三個本質,可抵十年奮鬥
著名商業顧問、《5 分鐘商學院》的作者劉潤在他的《新零售》一書中寫道:「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至聖先師,是因為他有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天下觀」。可是孔子為什麼會有「天下觀」呢?哲學家王東嶽說,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觀」,本質上是因為中國很早就是大一統的國家了。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發表影音演講,敦促大家要更深入地研究基本問題。他說,中國企業界和政治界的改革人士,雖然在推動改革和發展上做了很多貢獻,但也有一個突出的缺點:「對千變萬化的形勢跟得比較緊,對背後的基本問題研究得不夠深入。」而這種淺嘗輒止帶來的問題是:「對於本質性的問題缺乏深入研究,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是就事論事。」
在這三段話中,「本質」一詞反覆出現,然而,它們代表的涵義相同嗎?
顯然並不相同。
第一段話中的「本質」說的是:新零售的根本屬性是什麼?換句話說,這裡的「本質」一詞回答的是「什麼是這個事物的根本屬性」這一問題。
第二段話中的「本質」說的是:導致「孔子具有天下觀」的根源是什麼?換句話說,這裡的「本質」一詞回答的是「這件事發生的根源是什麼」,也就是「為什麼」這一問題。
第三段話中的「本質」說的是:要去思考千變萬化的形勢背後到底都有哪些基本的、不變的東西。因此,這裡的「本質」一詞回答的是「這個現象和問題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這一問題。
可見,同樣都是「本質」,代表的涵義卻並不相同。
一個是在說事物的根本屬性,一個是在說問題發生的根源,還有一個是在說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但若仔細想想,這三者又有相通之處:不論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還是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其實都是對萬事萬物的「根本性」進行的探索與追尋,是對它為何存在的深度思考。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本質」?半秒看透本質,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所謂本質,說的正是這三件事: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和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
基於以上分析,我為本質思考力下了一個定義:本質思考力,就是透過繁雜的現象,看清事物的根本屬性,看透問題根源,看懂現象背後底層邏輯的思考能力。
顯然,這是一種人人都想擁有的能力。然而,究竟要如何擁有這種能力呢?
這就需要三個步驟:從What(是什麼)到Why(為什麼)再到How(怎麼辦)。
接下來,在第一章中,我會先來說說What(是什麼)和Why(為什麼)的問題,也就是「本質思考的三件事具體是指什麼」以及「為什麼是這三件事,而非其他」這兩個問題。
然後,我會在第二章中說說How(怎麼辦)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擁有本質思考的能力,半秒看透本質」這個問題。
* * * * * *
第二章 思維黑箱
高手是如何看透三個本質的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
每次聽別人說「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是效率更高的零售」、「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觀』,本質上是因為中國很早就是大一統的國家」、「互聯網的底層邏輯有三個,分別
是⋯⋯」的時候,我們都會驚嘆不已,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為什麼?
因為對方變了一個非常精彩的魔術:魔術師手上原本拿著的是一個蘋果,在穿過黑箱後卻變成了一隻展翅高飛的白鴿;魔術師推進黑箱的分明是一個身材婀娜的女人,但從黑
箱裡出來的卻是一枝玫瑰。
作為觀眾,因為無法洞悉魔術變化的具體過程,看不到魔術師「黑箱」裡的動作,所以就會驚嘆於最終結果的奇妙,驚嘆於蘋果變成白鴿、女人變成玫瑰的神奇一幕。
可是,如果你把變魔術的過程與本質思考的過程做個類比,就會發現兩者驚人的相似之處。
「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是效率更高的零售」其中的「新零售」就是「蘋果」,後面的「效率更高的零售」就是「白鴿」。
「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觀』,本質上是因為中國很早就是大一統的國家」其中的「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觀』」就是「身材婀娜的女人」,後面的「因為中國很早就是大一統的國家」就是「一枝玫瑰」。
進行本質思考,就是在變魔術。
只看本質思考的結果,就如同只看到了魔術的結果,自然驚嘆不已。然而,如果有一天你了解進行本質思考的方法,就如同看到了魔術師黑箱裡的動作,一切祕密就此解開。
這就是本書上半部要去解決的第三個問題—How(怎麼辦),即怎樣擁有本質思考的能力,半秒看透事物的本質。
* * * * * *
下部/思維破局:洞察轉機,做掌握命運的少數人
如果說思考問題的本質可以讓我們的思維能力實現一次重大提升,那麼,遷移思考、升維思考和逆向思考則可以讓我們的思維能力實現第二次重大提升。
藉由遷移思考,我們可以將思維模型和底層邏輯運用在更多的領域上,從而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思考問題的本質並不能解答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這時,我們就要提升思維高度、增加維度,甚至跳出原有的框架,這就需要進行升維思考。升維思考能幫我們解決「無解之題」,讓我們看到更宏大、更高的世界。
最後,在進行了無數次的正向思考後,我們可能會出現思維定式,習慣性地沿著一個方向思考。這時,我們就需要進行逆向思考了。在這部分,五個「正向―逆向」思考模型會讓我們學會從正反兩個方向去看同一件事,從而讓我們獲得更加全面、透澈的思考力,擁有更多的創造力。
* * * * * *
第三章 遷移思考
如何用80~90個重要模型,解決90%的問題
查理.蒙格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個人只要掌握80 ∼ 90 個思維模型,就能夠解決90%的問題,而這些模型裡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
然而,人生如此複雜,世事變化萬千,80 ∼ 90 個思維模型如何能解決90%的問題呢?其實,這是因為這些模型可以在不同領域進行遷移運用。這就是查理.蒙格這句話背後隱藏著的深意:想要順利解決90%的問題,你不僅需要掌握80 ∼ 90 個重要的思維模型,還得學會對它們進行遷移運用,而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遷移思考。
在查理.蒙格所有的書和演講中,他雖然從未提到過「遷移思考」這個詞,但他自己正是這樣做的。他舉過一個例子,說化學中有一個原理,叫自催化反應(反應產物對反應速率有加快作用的反應),比如,工業上的發酵過程就是典型的自催化反應過程。然後他說,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碰到自催化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反應速率不斷加快,但根據物理學直擊本質法則,世界上沒有永動事物,所以,這種運動只能持續一段時間。當然,我們能從中受益匪淺,因為我們不僅完成了A 任務,同時還完成了B 任務和C 任務。接著,他講述了這個化學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借鑑的案例:
迪士尼就是這方面的完美典範……他們拍攝的電影是有電影版權的。就像製冷技術推動了可口可樂的銷售一樣,在有錄影帶以後,迪士尼不需要發明任何東西,只要把拍攝完成的電影拿出來,做成錄影帶就行。在這個例子中,查理.蒙格向我們展示了他從未提過卻運用自如的思維方式:遷移思考。他是怎麼做的呢?查理.蒙格先是提到了化學中的自催化反應。簡單來說,它的本質就是自身的產物可以讓自身發展進一步加速,這是非線性的。
然後,查理.蒙格將它遷移到了商業領域—用這個化學現象來說明迪士尼的商業模式。迪士尼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拍電影。電影是迪士尼的產物,這個產物除了能為迪士尼帶來一定的收入外,還能使迪士尼進一步發展壯大。比如,電影中的卡通形象衍生出了迪士尼樂園,以及各種禮品、衣服和玩具等,增加了迪士尼的收入;同時,這些衍生品也強化了迪士尼的品牌形象,增加了目標客戶對迪士尼的喜愛,這樣就會有更多人去買錄影帶(過去),或是願意為迪士尼的電影付費(現在)。
從化學中的一個現象,想到了商業中的一種模式,進而將其解決方法遷移過去,這就是遷移思考。
* * * * * *
第四章 升維思考
如何解決人生中的「無解之題」
兩千多年前,我們所有的幾何學知識幾乎都來自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這本書被譽為現代數學的奠基之作,人類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對天文和地理的認知。
後來,著名數學家高斯開始質疑它的局限性。因為歐幾里得認為,點在空間中沒有維度;線有一維,即長度;平面有二維,即長和寬;立體有三維,即長、寬、高。除此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什麼東西會有四維。
高斯認為,歐幾里得對維度的理解是完全建立在人類自身直觀認識的基礎上的,而這種認知放在沒有邊界的數學世界裡就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他跟同事說,歐氏幾何的假想就像是生活在二維平面上的「螞蟻」,從牠的世界裡只看到了長和寬,於是牠就認為這個世界只有「長」和「寬」,不會有「高」這個維度。然而,因為高斯是個非常保守的人,當時西方數學界猛烈抨擊「高維概念」,認為它是比洪水猛獸更能動搖科學理性根基的「歪理邪說」。於是,高斯沒有公開發表任何關於高維幾何理論的作品。
後來,數學家黎曼發現,歐幾里得幾何學是建立在一個平坦表面的基礎上的。在自然界,我們很難看到理想化的歐氏幾何圖形,高山、低谷都不是完美的幾何圖形。在平坦的空間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但如果空間不是平坦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曲率,那麼三角形的內角和就與它的曲率相關,大於或小於180°。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所在的空間是彎曲的,那麼歐氏幾何的理論就是錯的。
可見,如果我們依然按照一維、二維或三維的維度去思考問題,我們就只能看到平面和立體幾何,而如果我們了解到四維的存在,我們就進入了黎曼幾何的世界,而愛因斯坦正是從黎曼幾何出發,提出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
如果沒有對歐幾里得幾何的升維,就不會有廣義相對論的產生,這就是升維的力量。它能讓我們看到一個與之前的世界完全不同、嶄新的世界。這樣,我們遇到的某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
升維思考正是那種能將我們帶向更高階的思考方式。升維思考指的是,跳出眼前問題的限制與常規解法,藉由層級、時間、視角、邊界、位置、結構的變換,重新思考問題及其解決之道的思維方式。如果說本質思考是在既有的結構或系統內,藉由思考問題的根源,尋找根本解的思考方式;那麼,升維思考就是打破既有層級、時間、邊界、位置、結構,藉由躍升、更新、拓展、重建的方法,讓問題得到解決的思考方式。
接下來將介紹幾種能讓我們的行為及人生發生巨大改變的思維方法,它們是層級思考法、時間軸思考法、視角思考法、第三選擇思考法、無邊界思考法和塑造者思考法。
* * * * * *
第五章 逆向思考
為什麼聰明人都愛反著想
在談到自己能夠在數學領域取得成就的祕訣時,數學家雅可比說:「逆向,永遠要逆向思考。」因為雅可比知道,許多難題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答。
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試圖修正馬克士威的電磁定律,以使它符合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卻轉了個180°的大彎,修正了牛頓的定律,讓其符合馬克士威的定律,結果愛
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因為愛因斯坦知道,真理有時就藏在相反的方向裡。
當大多數人都在研究如何獲得幸福、如何獲得成功的時候,查理.蒙格則認為: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就要先研究人生如何才能變得痛苦;要研究企業如何做強做大,
就要先研究企業是如何衰敗的。因為查理.蒙格知道,有時正向思考未必能將我們帶到想去的地方,而逆向思考卻可以。
這就是聰明人都愛用的逆向思考。那麼,什麼是逆向思考呢?逆向思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想的一種思考方式。
下面,我們來看五個非常重要的正向─逆向模型:成功─失敗模型、變化─不變模型、加法─減法模型、幸福─痛苦模型、組合─反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