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搜尋
  • 收藏
  • 0 購物

SHARE:

  • 會員限定

長高不長胖:兒童成長專家教你打造身高衝刺基礎與健康體態成長指南

NT$356

NT$450

  • 作者
    許鈺敏
  • ISBN
    9786264021845
  • 上市時間
    2025-02-26
  • 內容介紹
  • 線上試讀
  • 商品規格
  • 書籍目錄
內容介紹 ·Introduction·

2024年台灣兒童是亞洲第一胖!

平均三位就有一位過胖,

更嚴重的是,小時候胖長大就是胖,

代謝疾病會伴隨你直到成年,甚至一輩子。

▍台灣社會普遍有這些迷思:

▪️小孩胖胖的比較可愛,長大才有本錢抽高啊!

▪️小時候胖不是胖啦!

▪️飯要多吃點,小孩子正在長。

▍事實上,兒童代謝專科醫生告訴你:

▪️小時候胖,長大了還是胖。

▪️肥胖不是抽高的本錢,反而會促使過早發育。

▪️過早發育造成生長骨太快閉合,會害小朋友長不到原本應該長的高度!

▪️兒童肥胖會造成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疾病。

▪️兒童肥胖會帶來同儕眼光的壓力。

▪️飲食不均衡造成兒童健康相關問題。

所以,為了我們的孩子,是時候了解正確的兒童營養知識了!

本書由兒童成長專科醫師特別為台灣家長以及兒童量身撰寫的兒童成長專書。針對台灣兒童的肥胖問題、成長問題、營養不均問題都有詳細的說明與應對方式。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有了正確的觀念、抓對成長方向,會讓孩子健康一輩子。

▍兒童肥胖有哪些特徵呢?

▪️孩子的BMI超過85百分位。

▪️體重快速增加,短期內超過健康範圍,比如半年內增加總體重的10%。

▪️脖子後面的皮膚皺摺處總是黑黑髒髒的,出現黑色棘皮症。

▪️出現會陰部念珠菌感染、睡眠呼吸中止、走路很喘等症狀。

▍本書是最完整的兒童成長指南

▪️探討孩子成長曲線的各個階段需要重視的關鍵,幫助家長抓重點。

▪️教家長從最基礎的「打底」做起,幫助孩子蓋好身高之樓的地基,真正長得高、長得好、健康茁壯。

▪️分享醫師診間常遇到的飲食、運動、心理問題,用生活化實例幫助孩子解決困境。

▪️提供初步醫療注意事項,讓家長不會像無頭蒼蠅無所適從。

線上試讀 ·Trial reading·

1亞洲最胖之國與飆破三成的兒童肥胖

  肥胖的失速列車「前幾天我幫一個四歲40 公斤的孩子抽血,他低密度脂蛋白比我還高!三酸甘油脂爆表,我不得不開始用藥,才四歲!」

  「我前幾天才診斷一個十歲的糖尿病,最近真的比較少遇到第一型糖尿病,但第二型糖尿病的國小生越來越多了。」

  近幾年,兒科內分泌會議時,越來越這樣的對話;隨著越來越多超越預期的肥胖併發症在孩子們身上發生,我們聽到的案例讓人心驚膽戰,對這些孩子的未來更是憂心忡忡。

  隨著近年較多地進入校園演講,我一眼望去台下有近半體態過胖的孩子,門診當中,常看到孩子們的小肚子、雙下巴日漸突出。

  但短短的演講或門診時間,很難引起足夠的重視,往往要等到學校體檢單的各種紅字出現,家長才會真正驚覺,孩子的身體已經因為肥胖出問題了,帶著體檢單來到門診檢查追蹤的家庭也越來越多。

  不只是專業醫師們有感覺,過重與肥胖加劇的情況也呈現在數據上。一般評估過重和肥胖,我們會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或體脂率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這個標準,隨著國家及人種的定義會略有不同BMI 的算法為體重(單位為公斤)除以身高(單位為公尺)的平方,反應的是與身體體積相對應的體重,而體脂肪則代表的是身體內脂肪占總重量的比例。

  在台灣,成人的BMI 正常值應介於18.5 到24 之間,低於18.5 為過輕,超過24 為過重,超過27 即是肥胖,體脂肪則以男性超過25%、女性超過30% 為界線。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告的2017 ~ 2020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成人男性的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58.8%,成人女性則為42.8%,整體的過重與肥胖率達到50.3%。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成人不是過重就是肥胖。

  在10 年前,這個比例是男性52.1%、女性37.5%,也就是這10 年間的增長率將近10%。放眼我們的鄰居,根據世界肥胖觀察組織最新資料,中國的成人過重與肥胖率是39.6%、南韓34.7%、日本則是27.1%。

  另一方面,台灣兒童的肥胖狀況也不容小覷。因為孩子是發育中的個體,我們不會用單純一個切點或單純的體重數字去判斷肥胖與過重,是以孩子的BMI 在同齡人當中的百分位做計算,超過85 百分位為過重、超過95 百分位則為肥胖。

  根據國健署2017 ~ 2020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國小男生的過重和肥胖盛行率分別為14.8% 和16.5%,女生則為8.1% 和13.6%國中男生的過重和肥胖盛行率分別為14.8% 和19%,女生則為9.9% 和17.2%。也就是說,總體過重與肥胖的比例,從國小的男生31.3%、女生21.7%,隨年紀增長進一步增加到國中的33.8% 和27.1%。

  在周邊國家,兒童過重與肥胖的比例則分別為:中國18.8%、南韓18.6%、日本7.9%。從孩子一路延續到大人,我們的肥胖比例居高不下,仍舊持續增長。台灣全民、包含我們的孩子,都在這輛通往亞洲最胖之國的失速列車上。

我們是怎麼踏上失速列車的?

  驚覺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時,大家都會有一個直覺反應:「怎麼會這樣?」

  講到減肥時,我們常常聽到一句勸告:「少吃多動!」而全民的體重飆升,其實就反應了一個事實:我們一直反著做—我們吃得更多、動得更少。

 吃得更多:含糖飲料與油炸食物

  近年飲料品牌五花八門,街頭巷尾孩子們下課後人手一杯的飲料,手搖飲跟炸雞排一步步變成台灣的代表食物,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明,含糖飲料是造成兒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更進一步與長大後的代謝症候群高度相關。2024 年的兒科學權威期也發表研究,每天只要有一杯238 毫升的果汁,就足以讓孩子的BMI 顯著上升,增加肥胖風險。

  兒福聯盟2022 年的國高中生飲食習慣訪談調查發現,每週吃至少一次油炸食物的國高中生有42.2%、零食甜點為74.0%、含糖飲料為62.7%。而且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一天吃一次或以上的零食甜點或含糖飲料!這些飲料中,有高達八成都是手搖飲,這和我們所觀察到的狀況高度符

合。

  另外,在晚餐的部分,更是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自己會用零食或飲料取代晚餐。下課後,買零食、買飲料當作晚餐,回家再吃消夜,這已經成為許多孩子們的日常,我們的孩子們,就這樣一步步養成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踏上肥胖的失速列車。

動得更少:下課下班滑滑滑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孩子們需要的運動量是每天60 分鐘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一週七天;而成人,則是需要每週15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

  不知道看到這個建議,大家有什麼感覺呢?我在門診中常常看到爸媽不可置信的表情:「怎麼可能運動這麼多?」

  國民健康訪問的最新調查可以發現,有達成這個建議量的青少年,只有兩成!成人跟長者,則分別只有一半跟三分之一的人有達成。

  也就是說,需要最大運動量以促進成長與健康的孩子,最少人達標。孩子們吃進去的熱量,得不到充分的消耗,就成為身體的脂肪。

  此外,孩子們近年來熱愛靜態活動的看螢幕、滑手機,也是一大主因。國內大量研究指出,孩子生活作息越靜態,肥胖的機率越高;接觸螢幕的時間越長,肥胖的風險越高。

  2023 年的兒科學權威期研究指出,高螢幕接觸時間與低身體活動量,跟過重與肥胖高度相關,尤其每天接觸螢幕超過4 小時的孩子與每天走不到六千步的孩子,肥胖的風險分別是1.25 倍及1.35 倍。

  國際共識建議兩歲以下不要接觸螢幕,兩歲以上的孩子,每日螢幕接觸時間不要超過一小時,青少年則不要超過兩小時。

  台灣的國內研究則是發現,螢幕接觸時間超過兩小時的孩子,有3倍風險傾向低身體活動,而過重的風險則高達5.68 倍!越來越靜態的生活以及越來越長的螢幕接觸時間,正在讓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肥胖,進一步卡在了失速列車之上。

肥胖的失速列車造成什麼結果?

  全民的肥胖隱憂,已經造成健康的問題。

  近年來,我們的三高,意即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發生率節節攀升,十大死因之中,有八個跟肥胖相關。早在民國102 年,國健署的「兒童肥胖家庭因素研究」發現:過重兒童的三高發生率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 倍。兒童的BMI 越高和腰圍越寬,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起正常體重的孩子會上升10 到20 倍。

  開學後也常看到帶著充滿紅字的體檢單子來就診的孩子,除了肥胖,還包含黑色棘皮症、高血壓、高血脂、甚至嚴重脂肪肝、第二型糖尿病的孩子。三高對身體的傷害會隨著時間逐漸累積,當青少年期甚至兒童期的孩子就已經開始有心血管的受損、肝臟的問題,就已經是在透支未來的健康。

  過重或肥胖的兒童,都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候選人;三高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肥胖患者的專利。此外,兒童過重及肥胖的問題,也不僅止於提早成為三高候選人,還包括提高性早熟、長不高、社交困擾、同儕壓力等等的身心問題。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們會一併看這輛失速列車會帶我們的孩子去向怎麼樣的未來,並且一起破解一些常見的肥胖相關迷思。

商品規格 ·Specification·

尺寸(公分)17*23*1.2cm

開本 25

頁數 224

書籍目錄 ·Book Catalogue·
推薦序 
序 言

第一章 不到十八歲的三高候選人:全民的健康危機!
1 亞洲最胖之國與飆破三成的兒童肥胖
2 打破傳統誤解:小時候胖就是胖
3 不到十八歲的三高候選人
4 長期身心風險:從兒童到成年,影響自尊與課業表現
5 先長胖再長高?錯了!成長迷思大破解
6 你的孩子很可能在錯誤減肥:盛行的青少年減肥行為與錯誤減肥資訊

第二章 成長的基礎:解密成長的奧祕
1 去除主觀的高矮感覺,真正了解孩子的生長曲線
2 不同年齡的正常成長速度
3 被忽略的重要指標BMI:孩子與成人的巨大落差
4 BMI 亮紅燈:飲食、活動、睡眠與家庭的交互結果
5 應該就醫的肥胖徵象:身體的火災警報

第三章 長高猶如蓋房子,身高發育的關鍵機制與迷思
1 內分泌如何讓孩子長高
2 影響長高的核心因素與迷思破解

第四章 吃什麼就成為什麼:促進身高、控制體重的雙贏營養策略
1 支持身高發育的關鍵營養素
2 聰明飲食:既長高又不長胖的關鍵
3 應對偏挑食:從理解出發,用餐不是苦差事
4 環境影響飲食:有效控制的小技巧

第五章 運動、睡眠與生活習慣:隱藏的成長關鍵
1 孩子的運動需求與成人不同:量身打造的活動計劃
2 睡眠與生活習慣:隱藏的成長關鍵
3 建立有利於成長的日常作息

第六章 把握人生第二快的成長期:青春期
1 我的孩子開始青春期了嗎?
2 如何預防與識別性早熟?
3 青春期的特殊營養需求:把握身高、預防肥胖

第七章 尋求專業幫助:醫療需求與注意事項
1 需要就醫的警訊
2 常見檢查與評估
3 專科諮詢指南
4 特殊情況的醫療干預
5 與醫生有效溝通

結語 關鍵的長高心態是建立習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