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
  • 搜尋
  • 收藏
  • 0 購物

SHARE:

  • 會員限定

超譯阿德勒

NT$308

NT$390

  • 內容介紹
  • 線上試讀
  • 商品規格
  • 書籍目錄
內容介紹 ·Introduction·

發售一個月突破2萬本!

 日本亞馬遜哲學暢銷書NO.1

  

 重要的不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

 而是「如何運用你被賦予的能力」

 阿德勒專家帶你重新認識阿德勒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等許多課題,都能在百年前阿德勒所留下的話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

  

 ●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 人際關係的煩惱該如何解決?

 ● 如何與伴侶建立良好關係?

 ● 如何面對孩子?

 ● 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感」是什麼?

  

 現在,讓我們回歸阿德勒的話語本身,用淺顯易懂的說明,幫助人們了解阿德勒的本質。你會在這本書裡,找到走向自己的勇氣。

線上試讀 ·Trial reading·

編著者前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一八七○年至一九三七年),是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家。也是眾所皆知的「阿德勒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齊名,是「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

 很多人可能是從二○一三年出版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究竟出版)中知道他的存在。

 在那之前,他在日本的知名度比弗洛伊德和榮格還低,是內行人才知道的存在。

 自從一九八五年認識阿德勒以來,一直透過公開講座和商業研習來傳達阿德勒心理學的我,當它成為暢銷書的時候才有了「終於在日本也實現了……」的感覺。

 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外的猶太家庭。據說小時候身體孱弱,患有佝僂症與氣喘,一直過著與病魔纏鬥的日子。

 而且,因為身材矮小,他對比他年長一歲四個月、身高正常又身體健康的哥哥西格蒙德(Sigmund)抱有自卑感。

 他曾經這麼說:「在我早期的記憶裡,其中一個是,我因為佝僂症裹著繃帶坐在長椅上,而對面坐著我健康的哥哥。哥哥可以輕鬆地跑跳、走動,但我卻連做任何體能活動都很吃力。」

 或許正因為自己有過這種生病的經歷。一八八八年,阿德勒立志成為醫生,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就讀。

 阿德勒最著名的論題之一就是「自卑感」。因此,有時也被稱為「自卑的阿德勒」。

 這種自卑感是指,和別人相比,主觀地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例如:「我討厭自己個子比哥哥矮」、「我討厭自己身體虛弱」。

 另一方面,「短處」是一種客觀的特質,只是有「個子矮」、「患有氣喘」這樣的缺點或缺陷而已。將這些「短處」和別人相比,主觀上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話,就會變成自卑感。

 然而,阿德勒認為這種「自卑感」並「不是壞事」。重要的是,「如何去活用你的自卑感」。

 他認為「正因為有自卑感,才得以成長。能以此作為努力的動力」。

 就如同阿德勒本身,即使因身體孱弱產生自卑感,但還是以此為動力成為了醫生。

  

 ●與弗洛伊德的關係

 阿德勒將他的研究領域從眼科轉到內科,之後又轉到了精神科。

 然後,他遇見了弗洛伊德。然而,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徒弟」這個說法,是很常見的誤解。

 阿德勒並不是弗洛伊德的弟子。更恰當的說法是,阿德勒在一九○二年接受了弗洛伊德的邀請,一起進行了九年的研究。

 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那是在紐約的飯店裡,阿德勒和因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的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共進晚餐時發生的事情。馬斯洛委婉地問了阿德勒:「你在弗洛伊德的門下學習嗎?」這樣的問題。

 據說,阿德勒非常生氣,大聲地反駁說:「我從來沒當過弗洛伊德的學生、弟子或支持者。」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阿德勒的六十歲生日當天也發生過。

 在阿德勒被授予維也納榮譽市民稱號的公開活動上,維也納市長介紹他是「弗洛伊德的傑出弟子」。阿德勒似乎因此感到深受傷害和羞辱。

 在弟子們的描述中,阿德勒是一個平時不會勃然大怒,個性十分溫和、寬容的人。因此,可以看出,被視為「弗洛伊德的弟子」,對阿德勒來說是點燃憤怒的導火線。

 阿德勒於一九一一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但在那之後,他並沒有駐足於精神醫學的世界,而是作為一個市井小民,在維也納的自助餐廳與人們聚會並進行了許多討論,藉以深化他的心理學理論。

 阿德勒心理學是為了健康的人、普通的人而發展的心理學,而非針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

 此外,在他作為醫生從軍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個重要的轉捩點。

 一九一六年,阿德勒以軍醫的身分經歷了一場大型戰爭。在那裡,藉由接觸許多傷者和受心理創傷所苦的人們,阿德勒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攜手合作的重要性,於是開始關注對人類的培養與教育。他也對兒童教育進行了研究,並認為孩子需要適當的教育和支持來發揮自己的能力、建立社會關係。

 與其說他是一個治療病患的精神科醫生,不如說他成為了一個教育家,對「教育」賦予重要性並積極投身其中。

  

 ●為何阿德勒難以理解

 不久之後,阿德勒不僅在奧地利,也開始在德國、英國等歐洲各地進行演講,更在一九二六年的時候,首次前往美國進行巡迴演講。

 在當地廣受歡迎的阿德勒,成為了美國一九三○年代酬勞最高的演講者,並帶著專屬司機周遊美國各地。

 阿德勒的書是在這個時期以英文出版的,但是十分難以理解。

 這是因為,阿德勒在五十六歲之前都過著跟英文沒有任何關聯的生活,英文並非他的母語。在美國成名後,阿德勒在一九三○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生活,每天都忙著演講。身為一個連提筆寫作的時間都覺得浪費的工作狂,他唯一的興趣就是好萊塢電影。在這樣的日子裡,他的英文已經到了足以應付日常會話的程度。

 然而,提到演講和寫作就另當別論了。即使打算將自己帶有德文口音的英文講稿出版成書,但沒有能夠仔細修改原稿的語言能力和時間,所以只能委託給自由編輯。

 這就是為什麼阿德勒的書十分難以理解,也是大家覺得阿德勒心理學很難的原因之一。

 順道一提,一九二七年在美國由W.B.沃爾夫(Walter Beran Wolfe)翻譯出版的《人性心理學》(在日本分為《人性心理學》和《性格心理學》二冊),是根據阿德勒的演講內容為基礎出版的。

 出版這本書的格林伯格出版社(Greenberg Publishing),將其定位為一本「自我啟發(Self-help)」的書籍,而不是一本哲學或科學書籍,所以儘管這本書很難理解,但仍很快地就賣出了一萬本以上。據說在整個一九二○年代,這本書的銷售量超過了弗洛伊德所有相關書籍的銷售量。

 阿德勒就過著這樣的人生,但結局卻來得突然。

 一九三七年五月,正在歐洲巡迴演講的阿德勒,從他位於英國蘇格蘭的飯店外出散步,因心臟病發作而倒在街道上。就這樣在救護車上病逝。享年六十七歲。

  

 ●有心靈創傷的存在

 儘管阿德勒從在世時就在歐美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在日本的人氣和知名度卻不高。

 而改變這一點的契機,應該就是我在開頭所提到的《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了吧。該書以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解說「阿德勒心理學」,成為了暢銷書。

 連同後來出版的《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究竟出版),光是在日本國內的銷售量就超過了三百七十萬本,全球銷售量更是超過了一千二百萬本。

 然而,就如同《被討厭的勇氣》這個書名所表達的一樣,對於那些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困擾的人和無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人來說,這本書似乎很受歡迎。

 我認為這和日本人所擁有的二種特質有關係。

 那就是「同儕壓力」和「認同需求」。

 在日本,社會中存在著一種強烈的同儕壓力,人們經常被要求「必須和大家步調一致」,而且,人們普遍有著「想要被大家喜歡」、「不想被討厭」,這種強烈的認同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擁有被討厭的自由」這句話似乎打動了許多人。

 然而,這其中也有令人困擾的事情。

 只要聽到阿德勒的名號,馬上就會從初學者口中聽到「心理創傷不存在」理論和「課題分離」。

 總而言之,這二種認知都不足以完整理解阿德勒心理學。

 事實上,阿德勒的書中也有提到:

 「任何經歷,就其本身而言,既非成功、亦非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衝擊—所謂的心理創傷—感到痛苦,而是從經歷中找到符合目標的意義。我們並不是根據自身經歷來決定自己的,而是根據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來決定自己。」

 在這段話的脈絡中,阿德勒是將「所謂的心理創傷」作為經歷的其中一個例子。

 這意味著「不論你經歷過什麼,單憑這個經歷並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舉例來說,並非所有曾經遭受父母虐待的人,都會走上歹路或過著痛苦的人生。有些人正因為曾經遭受父母虐待,所以下定決心絕不虐待自己的孩子,並付諸行動;還有人致力於推動防止虐待的相關活動。

 也就是說,單憑「曾經遭受父母虐待」的經歷,並不能決定往後的人生。

 你可以選擇是要往建設性的方向走;還是往非建設性的方向走。

 這就是我想表達的。

 當然,我們會受到經歷的「影響」。但是,即使受到了虐待的影響,那也不會是人生的「決定因素」。

 「心理創傷確實存在,也會受到心理創傷的影響。然而,你可以將它化為動力、當作養分,從而自己決定今後人生的方向。」

 阿德勒本人也曾以奧地利軍醫的身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戰爭期間和戰後治療了許多受到心理創傷所苦的士兵。基於這些經歷,他並未主張「心理創傷不存在」。

  

 ●「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解決方案

 另外,該書中的「課題分離」也引發了一些誤解。不過,這樣的誤解或許來自於讀者,而不是作者。

 我在這裡簡單說明一下「課題分離」。

 假設情侶約會的時候,對方心情不好。有些人就會忍不住地擔心:「我是不是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或是:「是不是哪裡惹對方不高興了?」然而,不管你說了什麼話、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不高興」都是對方的問題。即使說了同樣的話、採取同樣的態度,也會有人高興、有人不高興。

 因此,那個人「不高興」,是那個人的問題、是那個人的課題,你沒必要去在意。

 這就是所謂的「課題分離」。

 的確,在人際關係中,如果心情因為對方的態度而隨之起伏,就會被耍得團團轉。

 對方也有對方的想法。對方也有自己接收訊息的方式。

 重要的是,要去理解這一點,然後不要太過於在意。

 而且,只要一想到這是「對方的問題、對方的課題」,就不會過於在意對方的臉色,也就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行動、發言了。

 因此,這可能幫助了很多人,他們覺得「人際關係變得更輕鬆了」、「只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就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臉色,自在做自己」,這點我認為很重要。

 然而,對於那些深受人際關係所苦的人來說,「課題分離」並不是「最終解決方案」。

  

 ●為了「共同課題」而存在的「課題分離」

 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為例。假設父母跟孩子說:「希望你整理一下房間」,孩子的心情就會變差。

 孩子心情不好,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孩子「不整理房間」,也是孩子自己的課題。

 然而,這時候如果父母,將課題分離,對孩子採取「我﹃希望你整理一下房間﹄,但你是如何接收這個訊息、是否要採取行動,是你的課題,而不是我的課題」的立場。也就是「這是你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即使事情就此結束,父母覺得輕鬆了,孩子也會覺得被推開了,甚至因此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

 因此,提議「希望你整理一下房間」,雖然最後決定要不要整理是「孩子的課題」,但父母可以設定「一起想辦法」的「共同課題」。

 設定這個「共同課題」,對於那些深受人際關係所苦的人來說,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希望你整理一下房間」是「父母的課題」,是父母擅自對孩子施加的期待。至於孩子如何接收它,是「孩子的課題」。

 如果父母自己因為「孩子不聽話」而不耐煩,或者單方面地告訴他們「整理你的房間」,就會變成「介入對方的課題」。

 在這種情況下,先使用「課題分離」將彼此的課題分開,然後再設定「共同課題」,作為雙方可以合作完成的基礎。

 雙方平心靜氣地討論該如何做和最後期限是什麼時候,例如:「在晚餐前整理好」、「如果只是把東西放進箱子裡,整理起來就很輕鬆,這樣你也做得到」等。

 「課題分離」是「在人際關係變得糾纏不清後,將其解開的一種方式」。

 在那之後,始終存在著合作關係。

 可以說,「課題分離」是「共同課題」的「初步」階段。

 很多父母會感到憤怒,覺得「雖然已經警告過他了,但他就是不聽話」、「明明已經好好地教他了,卻什麼都沒有改變」。

 這種「我都已經○○○了,對方卻沒有改變」的煩惱,不僅僅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在上司和下屬、朋友、伴侶之間也是很常見的事情。這是導致人際關係惡化的常見原因。

 對於這樣的煩惱,先將「我的課題」和「對方的課題」劃分開來(課題分離),然後再平心靜氣地討論彼此應該如何處理,這就是「共同課題」。

 雖然似乎只有「課題分離」的某一面被強調並受到重視,但其實它原本是「合作的流程之一」。

 很多人都認為「課題分離」是阿德勒的原創,但實際上,它最早的一次出現,是在由我以推廣阿德勒心理學為目的而經營的人類公會(Human Guild),於一九八七年所舉辦的「愛與鼓勵親子關係研討會」(SMILE)上。

 因為有太多人誤認為「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所創造出來的處事訣竅,我想在此澄清這樣的誤解。

  

 ●人類因弱小而結群

 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中,包含了「人類是什麼?」這個問題。

 人類是從個體來看很弱小的生物。正因為弱小,所以才會結成群體、互相合作,並學會使用工具,從而在歷史上得以生存下來。

 比大象、老虎、熊還要弱小的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長,就是因為我們結成群體、互相合作。

 正因為人類是這樣存活下來的,所以群體、社會和社群的存在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群體、社會和社群,就沒有人類。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社群情懷」。

 或許有人會覺得「社群情懷」這個字眼聽起來很陌生。如果是有讀過阿德勒心理學相關書籍的人,可能會想「啊!就是那個」。

 「社群情懷」是阿德勒心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即使說「首先,你必須要先學會這個」也不為過。

 這裡所說的「社群情懷」,是指人類的群體。因此,如果從很小的範圍來說,那就是你的家庭和工作場所。如果從更大範圍來看的話,區域社會、國家也都是社群。

 社群情懷是指對於社群中的同伴抱持關心、信任他們,並且希望為他們的幸福與成長作出貢獻的一種信任感、同理心與貢獻感。

 此外,也是指對所屬的社群感受到「這裡有我的容身之處」、「在這裡就感到很安心」的歸屬感和感情。

 社群情懷是指對這樣的社群有歸屬感、同理心、信任感和貢獻感,這些感覺和情感的總稱。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擁有這種強烈社群情懷的人是能思考「我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為了團隊中的同伴們,我應該做些什麼?」並付諸行動的人。

 它也被視為諮詢和教育的目標,也被稱為健康心理的衡量指標。

 阿德勒心理學常被稱為「貢獻的心理學」,正是因為它強調這種「社群情

 懷」。

商品規格 ·Specification·

尺寸(公分)14.8 x 21 x 1.32

開本 25

頁數 264

書籍目錄 ·Book Catalogue·

編著者前言

 Ⅰ 「工作」的意義

 Ⅱ 人際關係的煩惱

 Ⅲ 愛情與伴侶關係

 Ⅳ 教育中重要的事

 Ⅴ 擁有勇氣

 Ⅵ 生活風格(性格)

 Ⅶ 人類是什麼

 Ⅷ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Ⅸ 關於社群情懷

 Ⅹ 將學習與理解到的內容付諸實踐

 編著者結語

 阿德勒年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