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會計雖有多種樣貌,但原型只有一個
什麼是會計?
吳正勳,是一名四十多歲的一家之主,也是任職已邁入第十年的會計師,靠會計養家餬口的他,一直以來都會被問相同的問題。
「到底什麼是會計?」
這是最常被問又最難回答的問題。而且只要稍微觀察市面上的書籍,就會發現會計的種類還真的很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成本與管理會計、稅務會計、政府會計等等。本來就已經覺得會計很難了,這樣看起來要學的東西好像很多而可能會讓人卻步。不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反正都是在名為會計的框架裡,各種類的會計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只是名字稍微不同的會計們聚在一起罷了。
首先,我們需要先探討什麼是會計。
會計的正式定義如下:
為提供與某特定經濟實體有利害關係的人有用的財務資訊,使其能做出合理的經濟決策,所需要的一系列過程或體系。
我們會說,會計是認列、記錄、整理、報告、分析並解釋交易的過程。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將會計理解為「為了編製資料給對公司抱有極大興趣的人,而將與公司有關的各種數字整理得易於閱覽(包含認列、彙總、分類、計算,並解釋分析數字的涵義)。」
可是,為什麼會計的種類這麼多?
與公司有關連的人真的很多。投資公司的股東、借錢給公司的債權人、營運公司的經營者和公司職員、要向公司徵收稅金的政府等等,全部都是公司的利害關係者。但各利害關係者感興趣的領域皆不相同,要配合所有人的喜好實在是很不容易。因此公司乾脆決定根據不同的需求來整理數字,會計才會有這麼多的名字。
會計可以分成兩大類,一個是為了債權人及投資人等外部利害關係者而存在的財務會計,另一個是為了公司內部管理層而存在的管理會計。
財務會計——為了外部使用者而存在的會計
財務會計是為了編製財務報表而存在的會計。在這裡,我們先將財務報表理解為「把與公司相關的各種數字整理好後所做的報告」。
財務報表會提供公司的債權人、股東、政府、經營團隊、公司職員等重要的資訊。由於外部利害關係者難以取得公司的內部資訊,難免會發生資訊不平等的問題,因此公司必須要盡可能客觀且公正地編製財務報表。這時,為了讓所有公司都能夠客觀公正地處理會計而被提出來的準則,就是會計準則。財務報表須根據會計準則編製,而且超過一定規模的公司,需要接受外部審計人員的查核。我們可以將財務會計理解成:平時一提到「會計」就會浮現在腦海裡的會計。
管理會計——為了內部使用者而存在的會計
管理會計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管理而存在的會計,換句話說,是為了幫助經營團隊做出決策,而提供有用資訊的會計。由於管理會計只用於公司內部,因此並沒有原則或規定,各公司、部門根據其特性建立一套內部準則,並遵循這套準則即可。管理會計既不需要公開給外部人士,也不需要接受審計。估計成本、樹立計畫、績效評價、收支平衡分析等皆在管理會計範疇內。
成本會計——輔助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會計
除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政府會計等也都是常常會提到的會計名稱。
成本會計是指計算產品成本的會計。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既是輔助財務會計,又兼管理會計的一部分。財務會計中使用的庫存成本、營業成本等關於成本的資訊,全都是透過成本會計計算而得。因此,我們才會說成本會計與財務會計有密切的關係。
成本會計算出來的資訊,是用於估計成本、樹立計畫、評價績效等管理會計的基本資料。我們要先知道成本有多少,才能適度加上利潤,訂定銷售價格。知道了成本,才能知道損益為多少、做績效評價。因此,我們又可以將成本會計視作管理會計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這樣,大部分關於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成本與管理會計的書所探討的主題都很類似。
稅務會計——為了計算營利事業所得稅或所得稅而存在的會計
公司繳納所得稅金時,如果能直接使用財務報表,無論是公司或國稅局都能省事。不過為了達到政策性目的,稅法會提供納稅人各種優惠獎勵並訂定規則。因此,稅務會計的記錄方法當然就與財務會計不同了。為了計算稅金,我們需要另外加總、計算數字,這時誕生的正是稅務會計。
第3章:因為不了解會計而發生的案例
賺4億變成賠5億的案例
A公司企劃室做了一項特別企劃,並要求各部門報告進行這項企劃所需要的年度預算。B部門預估需要設置一台在其他企劃中已經安裝過的設備,因此向企劃室報告當年會發生一筆設備費用(1億韓元)。這台設備未來可使用十年。
可是在報告過程中,B部門用錯了會計用語,報告書上記載的內容讓人誤以為每年都會發生1億韓元的費用。這項企劃預計在未來十年,每年會帶來5,000萬韓元的收入。但如果根據B部門的報告,每年會產生1億韓元的費用,這樣公司每年將發生5,000萬韓元的損失(1年收入5,000萬韓元—1年費用1億韓元),因此企劃室放棄了這項企劃。但實際上,十年的總收入預計為5億韓元,總投資費用為1億韓元,因此這項企畫本來預計會帶來高達4億韓元的利潤。à這是因為沒有正確了解會計中「費用」的概念,而結果令人惋惜的案例。
菁英D組的解散案例
C公司為了改善公司的獲利能力,決定解散掉營業部門中績效最差的D組。雖然不到幾名的組員天天加班、奮發努力,但D組的銷售成績卻是吊車尾。在其他組需要增加人力就雇用新組員,聚餐也都去吃好料、勢如破竹時,D組卻都沒辦法僱用員工、受盡欺負,終究被公司解散。
但在經過重組後,公司的狀況並沒有得到顯著的改善,本期淨利反而變得更低了。原來,銷售成績高的部門濫用了人力,導致固定成本負擔增加,再加上銷售成長率下滑,問題就更加惡化了。此外,公司後來才發現,D組雖然銷售規模不大,但其實是運用少數人力創造利潤的菁英部門。à這是因為沒有正確了解會計中「營業收入、營業淨利、本期淨利」的概念,而結果令人惋惜的案例。
無辜繳納了附加稅額的公司
G公司是一家諮詢公司,在認列營業收入時採用了收付實現制原則。也就是說,G公司根據收付實現制原則,將未來三年提供服務的收入,在收取款項的當下就認列了這筆收入,但服務收入應該要以提供服務的期間為基準,分成三年認列。這導致G公司過去兩年認列的營業收入比實際金額低、今年認列的營業收入比實際金額高。而稅務局發現了這個會計處理錯誤問題,並以過去兩年少申報營業收入為由,向G公司課了附加稅額。à這是因為沒能了解會計中「權責發生制原則」的概念,而結果令人惋惜的案例。
第4章:買房與會計
我們早已經在使用會計了
會計是一門比想像中還要實用的學問,是隨著人類開始貿易或以物易物等,因為需求而自然形成的一套規則。各位可能會感到疑惑,明明就感覺會計很難,怎麼會說它很實用呢?但其實只要稍微觀察我們的生活,就會恍然大悟。
事實上,許多人沒有正確了解什麼是會計,甚至對會計沒有半點興趣,但卻已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會計了。有金錢流動的地方,就一定會伴隨著從會計角度出發的思考及分析。因此,各位今天一定也在不知不覺間熟練地分析了人人都說很難的財務報表。很荒唐對吧?
如果我說各位已經因為接下來我要說的事情而使用了會計思考,你相信嗎?
許多人生平最大的夙願就是購置屬於自己的房子。有趣的是,許多人在買房的過程中就已經使用了會計。
各位不妨想想看,不管是因為被高額的租金壓得喘不過氣,還是因為發現了有投資價值的不動產,總之,只要決定買房,我們最先會做的事就是確認自己馬上能籌到多少現金,對吧?這個步驟正啟動了會計。
如果有巨額現金那就不成問題,不過大多數的人會考慮要去哪裡貸款、計算能借到多少錢。要是貸款金額超出償還能力,就很有可能會淪落為常常出現在新聞報導裡的房奴。因此,要下這個決策並不容易。
買房時就在使用會計
為了擺脫令人痛恨的高額租金,吳會計師檢查了自己的財務並樹立了戰略。好歹是個會計師,他仔細計算了目前的資產及貸款規模、未來的薪資和其他收入、利息費用。這時能派上用場的,正是預計的財務狀況表和損益表(最具代表性的財務報表,詳細內容讓我們之後再來探討)。說服老婆時,這些財務報表當然也幫了大忙。
以一家之主的角度來思考,吳會計師擁有3億1,000萬韓元,而準備要搬去的家市價達5億韓元,他貸款了2億韓元,當時的利率為3%。如果他回到會計師的身份,把目前的情況做成財務狀況表,就會出現下面的表格。雖然看起來很陌生,但請各位先不要想得太多。由於吳會計師是名會計師,所以才會做了一份財務狀況表,我們只要理解這個表格的內容就可以了。
接下來是我們之後會陸續探討的內容。在會計,只要發生一個事件,就一定會做兩筆記錄。這是因為我們採用了複式記帳法。如果以會計的方式表現吳會計師擁有3億1,000萬韓元這件事,左邊要寫現金3億1,000萬韓元、右邊要寫這筆現金是從哪裡來的。像是貸款的錢(負債),或是吳會計師一點一點存起來的資金(股東權益)。上面的表格中,為了記錄這筆錢是本來就擁有的現金,因此右邊記錄為「股東權益3億1,000萬韓元」。我們可以先把股東權益理解成:記錄積攢金額的項目。
那麼,搬家之後有發生什麼變化嗎?當然了,吳會計師有了房子。這是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變化,這變化在會計更是個重大事件。
名為公寓的資產增加了,但名為貸款的負債也增加了。財務狀況表的重點在於記錄資產(現金、公寓)的同時也記錄負債。雖然我們很常開玩笑說,由銀行買房子、我們每月付銀行租金,不過財務狀況表上的貸款項目正是反映了這個玩笑。
用會計思考模式預估三年後的未來
買下房子後,吳會計師就更努力地工作了。買房子前,吳會計師預估了未來三年的收入及支出,預估內容如下(換句話說,吳會計師編製了未來三年的預計損益表)。
根據上表,吳會計師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就算貸款買房,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接著吳會計師想著反正人生就是如此,便大膽地買下了第一間公寓。吳會計師在做出決策前經歷的流程(編製並分析財務狀況表及損益表的過程)如下。
1. 吳會計師的年薪是4,000萬韓元。
2. 持續發生利息費用(每年600萬韓元)。
3. 月薪預計調漲(三年各上調成5,000萬韓元、5,500萬韓元、6,000萬韓元),每年還會得到績效獎金(每年500萬韓元)。因此,薪資及獎金兩項收入會持續增加。
4. 因此,看起來至少不會因為利息而入不敷出。
用會計表現這個流程,就是上面的損益表。
那麼,三年後的財務狀況表一定會有變化。財務狀況表上會出現名為公寓(5億韓元)的資產,但同時會增加名為貸款(2億韓元)的負債。我們可預測到雖然會發生利息費用,不過由於未來年薪等會調漲,因此流入的現金會比流出的現金多。
每年因為貸款2億韓元而發生的利息為600萬韓元。考慮到未來年薪的調漲金額、預計獎金金額和預計生活費,計算了未來三年的損益,結果發現每年會發生如下之淨利。最終,三年後的現金及股東權益如下。
1. 現金7,400萬韓元=1,000萬韓元+3年之間增加的現金總額(1,900萬韓元+2,100萬韓元+2,400萬韓元)
2. 股東權益3億7,400萬韓元=3億1,000萬韓元+3年之間增加的淨利總額(1,900萬韓元+2,100萬韓元+2,400萬韓元)
上面的股東權益,是購買公寓時花掉的現金3億1,000萬韓元,及未來三年內賺得的淨利之總和。我們可以把股東權益想成是購買公寓時,扣除掉貸款後,自己存的錢貢獻了多少金額的項目。
當然也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貸款購買不動產的人。對這些人來說,會計毫無用處。但大多數的人會跟吳會計師一樣,為了償還房貸而煩惱。只是這些人不會在這個過程中做財務報表而已,其實大家早就在不自覺中,用會計的思考模式尋找解決方案了。
第5章:學會計前,必須先了解權責發生制原則
刷卡的支出要怎麼記在家庭收支簿裡?
「如果刷了信用卡,要怎麼記在家庭收支簿裡?」
如果不是非常勤快的人,要持續寫家庭收支簿並不容易,因為只要花錢就要一一記錄,相當麻煩。有時候還會突然遇上難題,舉例來說,用信用卡刷卡的支出要怎麼寫?分期付款要怎麼記錄呢?也許是因為這些原因,談到寫家庭收支簿時,吳會計師常被問的問題是「用信用卡刷卡的支出要怎麼記錄?」
信用卡支出是最能說明「權責發生制原則」的好例子。「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不管有沒有現金的流入或流出,在交易或事件實際發生時就記錄收入及費用,是學會計時一定要知道的幾項原則之一。
與「權責發生制原則」相反的概念為「收付實現制原則」。在收付實現制原則下,薪資等收入會在現金流入當天記錄為收入,費用則是在支付現金的時候記錄,而家庭收支簿就是收付實現制原則的代表。
假設吳會計師買了一台筆記型電腦,並用信用卡刷卡付款。其中有點奇怪的是,明明東西已經入手了,但實際上吳會計師並沒有付錢。那他到底算不算買了筆記型電腦呢?在收付實現制原則下,吳會計師並沒有購買筆記型電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錢還沒繳出去。
但如果我們說吳會計師並沒有購買筆記本電腦,也很怪。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明明現在就坐在咖啡廳裡用新買的筆記型電腦看臉書。
「雖然還沒有支付現金,但吳會計師確實購買了筆記型電腦。」這個說法各位同意嗎? 如果回答「同意」,那代表各位已經完全了解權責發生制原則的基本概念了。在權責發生制原則下,雖然沒有現金流出,但由於已經發生了購買筆記型電腦這筆交易(如果仔細說明「發生」這個概念,可能會變得太過複雜。現階段只要直接記住有交易「發生」即可),因此我們會記錄名為「筆記本電腦購買費用」的費用(假設沒有折舊)。也就是說,吳會計師確實購買了筆記型電腦。
雖說家庭收支簿是根據收付實現制原則,但我們總不能不把購買筆記型電腦這個事實記錄在家庭收支簿上(不記錄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也可以記錄在信用卡結帳日的備註欄上就好,只是這樣家庭收支簿就難以達到透過有效率、系統地記錄支出來理財的目的)。這時,採用收付實現制原則的家庭收支簿要稍微結合權責發生制原則,也就是將信用卡支出另作記錄,在購買筆記本電腦時記錄負債(信用卡帳款)增加即可。這樣名為「信用卡帳款」的負債會不斷累積,直到信用卡結帳日支付現金之前,都與現金分開管理。
最近有許多家庭收支簿APP,只要收到刷卡記錄的簡訊,APP就會自動把刷卡記錄記入家庭收支簿,並在信用卡結帳日幫我們整理信用卡帳款相關內容。我們的生活還真的是非常便利。
不能只採用收付實現制原則處理會計嗎?
金融交易愈發達、經濟生活過得愈久,家庭收支簿就會愈難寫。光是前面的筆記本電腦購買案例,我們就會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將刷卡交易記錄在家庭收支簿上,而覺得棘手了。
家庭收支簿是收付實現制會計的基本概念,只要在有現金流入時記錄賺了錢(收入)、有現金流出時記錄花了錢(費用)就好,如果所有事情都能採用收付實現制原則,那會計就會非常簡單。可惜的是,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無法只用收付實現制原則來表達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