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介紹
- 線上試讀
- 商品規格
- 書籍目錄
1. 性價比、時間效益和風險績效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早上看報紙放鬆一下,上午十點開第一次會議,下午五點結束工作。最重要的是,確保八個小時的睡眠。他說:「如果你睡得好,就能有更好的思考力。你會感覺有活力。心情也會變好。」
例如,假設你每天睡六小時,或者是更極端,假設你每天睡四個小時,如此一來,你就會多出四個小時所謂的「生產」時間。如果你以前每天工作十二小時,那麼突然增加了四個小時,你將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這意味著你的決策時間增加了三十三%。如果你已經做出了一百個決策,你還可以再做出三十三個決策。
但是,如果因為疲倦、精疲力盡,而導致你的決策品質受到影響,那麼那段時間真的值得嗎?
這正是我在本書中所要闡述的內容。
當然,身價十五兆日圓的貝佐斯和我完全不同。我不是一家跨國公司的創辦人,也從未去過外太空(雖然我也沒有想要去)。然而,我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進化和生物學的限制」。
由於人類是「生物」,所以無論是貴族還是奴隸、大富翁還是窮到快被鬼抓走,所有人都有一些共通條件。大概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①物理限制:除非在夢境或VR(虛擬實境)中,否則人類無法飛行。
②資源限制:可以投入生活中的資源受到嚴重的限制。即使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可以投入幾乎無限的資金來實現他想做的事,但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而且如果想要成功,每天需要八個小時的睡眠。如後所述,近年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和學習表現,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次深層睡眠。
③社會約束:這是三種限制中最為嚴苛的一種,因為人們被深植於社會(群體)中,所以必須時常在意別人的評價。貝佐斯有著很大的權力,但這就是為什麼他永遠不能做違背社會良知的事情。你可以透過想像「如果你試圖用那筆財富來建造後宮,會發生什麼」,來理解這件事。
◉──幸福只能從進化的合理性中得到
神有取之不盡的資源,所以不必去做選擇。祂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正因為我們的資源有限,所以必須做出選擇,這就是所謂的「折衷」。
所謂折衷,是指因為資源的限制,所以不能實現所有的理想結果(即顧此失彼)。假設蘋果和橘子都是一百日圓,但你錢包裡只有一個一百日圓的硬幣。此時,由於有一百日圓的資源限制,無法滿足你「想吃蘋果、也想吃橘子」的慾望。也就是説,你必須必須在蘋果和橘子之間做出選擇。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選擇就是適當地分配有限的資源(這種情況下是一百日圓,選擇蘋果或橘子)來解除折衷。
我們的生活,是由各種各樣的折衷所組成。
此原則在全書中是一致的。可以解決的問題已經被解決了。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那些僅僅因為某些限制而無法簡單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折衷。
決策有兩種類型,「短期最佳化」和「長期最佳化」。短期最佳化,就是把桌上看起來很好吃的蛋糕塞進嘴裡、長期最佳化,就是為了减肥和健康而忍耐。
短期最佳化的特點是幸福感高,能刺激大腦獎勵系統,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感。相比之下,長期最佳化是無趣的,有時甚至被稱為「冷酷」、「冷血」,但在未來,它的幸福感是最大的。
短期最佳化可以說是「進化的合理性」,長期最佳化則是「邏輯的合理性」。我們總是在這兩種合理性之間糾結。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幸福感比較高的那個(進化的合理性),但實際上,我們往往可以通過選擇幸福感比較低的那個(邏輯合理性)來獲得更大的利益。
所謂「合理的選擇」,是指在不被各種扭曲認知所干擾的情況下,排除進化的合理性,保持邏輯合理性的一致性。這當然沒有錯,但它忽略了人的本性。幸福感只能從進化的合理性中得到。
選擇是「有限資源的分配問題」,決策的目標是「實現資源的最佳分配,使幸福感在短期和長期內都達到最大化」。然而,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實現,因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雖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先放棄什麼」。
◉──「重力問題」原則上是無法解決的
在人生的選擇中,首先應該理解的是「重力問題」。在史丹佛大學擁有人生設計人氣講座的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和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用以下的例子進行了說明。
「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困擾著我。」
「是什麼問題?」
「重力啊。」
「重力?」
「對。我快要瘋了! 身體變得越來越重。騎自行車爬坡也很吃力,而且它怎樣都不會消失。你覺得我該怎麼辦才好?」
重力問題是原則上無法解決的問題。既然重力無法消除,我們只能給出「買台電動自行車如何?」,這種對症下藥的建議。
據説,柏內特和埃文斯經常聽到這樣的「重力問題」。
「在美國社會,即使成為詩人也無法謀生,社會地位又低。該怎麼辦才好呢?」
「我工作的公司是一家家族企業,從五代前開始就一直是家族經營。像我這樣的外人永遠不可能成為高階主管。我該怎麼辦?」
「我已經失業五年,而且越來越難找到工作了。這不公平啊。我該怎麼辦?」
「我想回學校當醫生,但這至少需要十年。以我這個年紀,沒有那麼多時間了,我該怎麼辦?」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問題。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它們是狀況、環境和現實。「當我們和現實戰鬥時,百分之百是現實獲勝。現實是無法擺脫的。現實是不會被欺騙的。現實是無法被隨意扭曲的。」
既然如此,與其試圖(透過革命等等)改變世界,還不如乖乖接受現實所給予(被賦予)的條件。
如果當詩人不能謀生,那就一邊做別的工作、一邊把寫詩當作興趣,等孩子獨立、生活穩定後,你就可以重新進入大學正式學習寫詩,一邊靠養老金收入生活,一邊創作和演講。
如果你是家族企業的員工,與其改革公司,不如自己跳槽,或者重新認識家族企業的優點(直到退休都有穩定的職位),設計出一個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美好人生。
如果你已經失業了五年,由於工作經歷的空白,再就業將會越來越困難。既然如此,與其浪費時間在發送履歷來尋找理想的工作,不如嘗試做一些工作,即使是志工(無薪)也好,並把這些寫在你的經歷上。
既然你無法改變需要十年才能獲得醫師執照的事實,那就只能考慮是否有那個價值,然後自己做決定。如果你認為有那個價值,那就去念醫學院,如果沒有,你也可以進入醫療保健行業或在保險公司參與健康企劃。
為試圖解決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而煩惱,是在浪費生命。
◉──選擇越少,生活越豐富
選擇通常會伴隨著兩種成本。
一個是認知能力的消耗,也就是處理成本。
因為大腦是個大量消費能量的器官,所以預設的設定是「盡可能地少做思考」。為了做出選擇,必須有意識地改變這個設定,並且每次都會產生處理成本。當面對許多的折衷並不斷地做出選擇時,大腦就會變得疲憊不堪。
另一種是「選擇什麼就會失去什麼」,這被稱為機會成本。在錢包裡只有一百日圓的資源限制下,如果選擇蘋果的話,就會失去吃橘子的機會。
因此,在折衷中,總是存在著機會成本。做出「好的選擇」意味著將最大限度地降低處理成本和機會成本,原則上不可能將選擇成本降低到零。
這樣想的話,就能得出一個對成功來說重要的原則:
需要做的選擇越少,生活就會越豐富。
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選擇成本(處理成本和機會成本)降低,回報就會相應增加。透過將這些回報(資源)投資於更重要的選擇,就可以實現社會和經濟上的成功,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斷地被迫做出選擇,你的生活幸福感就會大幅降低。
如果合理地去思考,減少蘋果和橘子之間折衷的一個聰明方法,就是找到有相同煩惱的購物者,一個人買蘋果、另一個人買橘子,然後將它們分成兩半。這就是分享。這樣就可以像當初希望的那樣,同時吃到蘋果和橘子了。
然而,還有一種更簡單、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錢包裡放兩百日圓再去購物。這樣就消除了資源限制,也不需要做選擇了。
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這個赤裸裸的原則:
要避免選擇,最簡單的策略就是變得富有。
當然,這並不是說「如果不是億萬富翁,就無法獲得幸福」。但是,如果家裡經濟充裕的話,就不需要在超市的食品賣場一一查看價格標籤,和錢包裡這個月的伙食費商量,你只需要把想吃的東西都放進購物籃、迅速結帳後離開商店。光是這樣,每天的幸福感就會確實地提升。
◉──「沒有時間」等同於「沒有錢」
比起「金錢」的資源限制,更重要的是「時間」的資源限制。理論上,經濟限制可以透過增加資源(變得富有)來解決,但時間限制是物理和生物上的限制,所以一開始就沒有解決方案。
大腦似乎無法區分「沒有錢」和「沒有時間」的差別。這兩種情況都會啟動大腦中與「沒有食物」時相同的部位。
在飽食的時代,我們不必再擔心糧食短缺,已開發國家嚴重的社會問題變成了肥胖。話雖如此,這也只是最近的事情,不僅僅是智人,在此之前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中,抑或是在作為生物的四十億年歷史中,饑餓都是最嚴重的風險。
因為大腦是在食物匱乏的世界裡進化而來的,所以即使是在食物過剩的世界,只要稍微感到饑餓,就會全力發出「再這樣下去會死掉!」的警報。這就是减肥失敗的原因,「想瘦」的意志在大多數情况下,無法戰勝無意識的「死亡恐懼」。
基因的變化極其緩慢,不會因為環境變了,就像電器用品一樣陸續地給大腦添加新的功能。即使是面對巨大的變化,也只能用目前為止使用過「現有的東西」來應對。
隨著農耕的開始,人們可以儲藏穀物,而大約是在三千五百年前,為了交換這些東西而開始使用貨幣。在那之前的人類,即使有「沒有食物」的恐懼,也不可能有「沒有錢」的體驗。
但是在那之後,金錢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貨幣經濟時代,沒有錢實際上就會死。因此,大腦開始將「缺乏食物」和「缺乏金錢」視為同一件事。
即使我們過渡到貨幣經濟時代,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體驗過「沒有時間」吧? 在大部分的人類史中,每天都是例行公事的循環,在其中長大、結婚、生兒育女、變老、死去。
無論是在江戶時代還是歐洲中世紀,武士和王侯貴族都花費了巨額的費用和長達幾天的時間(有時是幾個月)來舉行加冕、襲名和結婚等儀式。對於這樣的他們來說,應該絲毫沒有「缺乏時間」的意識。
然而,產業革命以後,隨著知識社會化的發展,學校和公司都開始要求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工作。也許你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但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狀況,人類原本就還沒有進化到能適應這種「異常」的環境。
就這樣,現代人有了前所未有「時間不夠」的體驗。大腦就理所當然地將其視為等同「食物不夠」或「金錢不夠」。這是大腦在經歷「重要的東西不夠了」之後,可以隨意使用的唯一功能。
我們之所以總覺得時間緊迫,是因為當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時(就像我們沒有足夠的食物一樣),我們的大腦會全力發出「再這樣下去會死掉!」的警報。
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序 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合理地設計人生基礎
Part 1 【理論篇】合理性的基本知識
1 性價比、時間效益和風險績效
2 睡眠和散步是最強的自我啟發
3 進化的合理性與邏輯的合理性
4 通往成功的決策
Part 2 【實踐篇】合理設計人生的策略
5 三種資本、八個模式
6 金融資本的成功法則
7 人力資本的成功法則
8 社會資本的成功法則
後記 日本人憎恨合理性。正因為如此,合理的生活才是成功法則